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教學科研 > 實踐教學 > 正文

實踐教學|從“觸摸曆史”到“設計未來”

【來源: | 發布日期:2025-04-07 】


  【設計新生代在古村找靈感】

2025年3月29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2023級産品設計專業學生踏進湖北大餘灣古村落,開啟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專業考察之旅。大餘灣,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距離武漢城區68千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留存着40多棟明清時期的贛派建築

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青磚黛瓦間沉澱着六百年的時光印記,而一群年輕的産品設計師們帶着畫闆、相機和好奇心,用專業視角重新“解碼”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讓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思維在此碰撞出新的火花。

  【傳統建築裡的設計密碼】

從“觸摸曆史”到“設計未來”,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産品設計系2023級學生在大餘灣“解碼”傳統之美。在古村的明清古建築群中,學生們認真記錄大餘灣這座曆史名村的建築之美。村裡建築的榫卯結構、雕刻紋樣與空間布局。青石闆路、飛檐翹角、雕花窗棂……每處細節都成為他們分析“傳統設計語言”的素材。

“這裡的‘天井’設計既解決了采光通風,又暗含‘四水歸堂’的風水哲學,這種功能與文化的結合,正是現代産品設計中‘以人為本’理念的古老原型。”——學生在考察筆記中寫道。

  【非遺手作中的材料革命】

學生們在大餘灣發現了傳統竹編工藝與土陶制作。從竹篾的編織規律到陶土的塑形技巧,他們發現:傳統工藝不僅是文化符号,更是可持續材料創新的寶庫。

“竹編的‘經緯交錯’結構啟發我可以設計一款可拆卸的模塊化家具,既輕便又環保。”一位學生展示着她記錄下的竹編工藝照片,“傳統工藝的‘巧思’,或許就是未來‘綠色設計’的答案。”

  【文化符号的現代轉譯】

考察中,學生們以“設計思維”重新解讀古村的文化符号:祠堂的“孝”文化、農耕器具的實用美學、節慶習俗的色彩搭配……這些元素被轉化為設計元素庫,為後續的畢業設計與文創産品開發提供靈感。

帶隊老師李剛教授表示:“這次考察不是簡單的‘參觀’,而是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理解‘設計從何而來’。傳統不是束之高閣的标本,而是滋養創新的土壤。未來,我們将繼續推動實地考察這類實踐課程,讓産品設計真正服務鄉村振興。”

本次活動是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響應“設計賦能鄉村振興”計劃的一部分。未來,學生們将以大餘灣的考察成果為基礎,進行産品快題設計,并創作系列文創産品,作品也将積極參與全國大學生相關的設計競賽,希望以此讓傳統美學通過産品設計煥發新生。

  【結語】

從青磚灰瓦到現代設計圖紙,從匠人指尖到學生筆尖,這場古村考察不僅是專業實踐課程,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産品設計專業始終堅信:真正的設計創新,始于對傳統的敬畏,成于對未來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