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教學科研 > 學術講座 > 正文

講座回顧丨武漢理工大學葉雙貴教授:《當代藝術創作與教學實驗》學術講座

【來源: | 發布日期:2020-10-19 】

       2020年10月7日,《當代藝術創作與教學實驗》主題講座于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綜二105報告廳開講。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藝術實驗群體“新曆史小組”主要成員之一的葉雙貴教授為設計專業學生和全校有創業意向的同學開展了一場别開生面的學術講座。參加此次講座的人員有本院設計專業教師、學生和全校有藝術創作意願的同學。葉雙貴教授的講座圍繞當代藝術如何融入設計教學展開,主要從後陶藝的陶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原有的對物塑造提升到對人的教育與培養,後陶藝的藝為培養當代學生和人們的藝術旨趣及精神品質;後陶藝大貫通為消解各種約定俗成限制與劃分,回應全球化與地域性、曆史與當下、時間與空間的重新解讀的可能性及必要性三個方面内容進行具體分析。


講座回顧

1、陶藝的陶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原有的對物塑造提升到對人的教育與培養

通過分析後陶藝的陶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原有的對物塑造提升到對人的教育與培養,讓學生理解如何将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創意結合起來。葉雙貴教授從藝術家的角度,提出了立足中國傳統文化,運用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段,尋求藝術創作的新思路。在當下追求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發掘傳統文化的元素來進行創作的同時,找出合适的表現手段,不是照搬,而是運用創新手段進行再造以适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葉教授指出解決問題的核心在于“創”——創新、創造,同時強調團隊合作精神。葉教授認為應将設計與藝術融合,将藝術思維融入到設計創作的過程中,并且提出做藝術修養是設計創作的源泉。


2、引入通過分析後陶藝的藝為培養當代學生和人們的藝術旨趣及精神品質通過分析後陶藝的藝為培養當代學生和人們的藝術旨趣及精神品質,讓學生理解學習藝術和設計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系。

首先葉教授以“班長與奧巴馬形象的創作與設計教學訓練(素描)”案例展開介紹,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每個同學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抽簽完成每個人的分工,最後全班完成一幅“巨作”。在此過程中,不以強調個人水平高低的為主線,而是關注團隊合作完成的最終成果。然後葉教授以“班長與奧巴馬形象的創作與設計教學訓練(色彩)(裝飾)”為例,說明在課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延續性,前一階段是為後一階段打基礎,後一階段的學習可以是前一階段的深華。最後通過“班長與奧巴馬形象的創作與設計教學訓練(VI設計)”的案例完美诠釋藝術創作的過程最終成為設計應用的源泉,可以将之前課程學習過的的内容再次應用。


3、通過分析後陶藝大貫通為消解各種約定俗成限制與劃分,回應全球化與地域性、曆史與當下、時間與空間的重新解讀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通過分析後陶藝大貫通為消解各種約定俗成限制與劃分,回應全球化與地域性、曆史與當下、時間與空間的重新解讀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讓學生理解課程學習和安排的延續性,也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參考。

      葉教授在分享大貫通實驗教學中強調老師必須先行思考創作,待找到合适的方式和形态,以便将其運用到教學課堂中。通過果實系列的案例分享,結合新聞動态“毒蘋果事件”引發思考,帶領學生一同創作了果實系列陶藝作品,關注時事并運用藝術手法創作作品來引發思考。通過“實用功能性設計—美元加油站設計”案例分享,提取了美元,石油,血液,石油管道等符号語言,運用重構手法,将各元素融入到設計中。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關注點并結合熱點事件,與社會緊密相連,這也是對青年教師今後教學的一個啟示。



       來自數媒設計專業的同學就“後現代藝術對目前設計創作的影響”與葉教授進行了探讨。

       葉教授認為:目前當代藝術的手法很多都運用到廣告設計的領域,例如拼接的手法,同構的手法,都是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就是當代藝術在影視界運用的直接表現形式。

       還有多位同學提出了“陶藝藝術和當代藝術的結合點在哪裡”、“現階段如何提升自身修養以适應專業學習和創作”等問題,葉教授均耐心進行解答。

       葉教授在本次講座中通過大量案例的分享,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并加深了對藝術思維的理解,拓寬了學生對設計以及藝術創新的認知,為青年教師展開教學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為同學們今後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新方法。

       講座之餘,我院青年教師也就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并能采用什麼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等問題進行交流。

葉教授建議可以嘗試運用流行語言和流行元素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多種方法引入實戰項目,在實戰項目中進行曆練,特别是多組織團隊活動,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将會有更大收獲。


3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