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是前行的光,照亮前進的路,隻有時時刻刻向榜樣看齊,用心用情用力追尋信仰之光,服務之光,奮鬥之光,才能扛起時代重任,在新征程上,向着夢想前進。為進一步加強黨員教育,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黨支部于12月21日晚,在線上集中觀看中央組織部、中央電視台聯合錄制的專題節目——《榜樣》。
由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制作了《榜樣8》專題節目節目講述了錢七虎、劉玲琍、唐菊興、吳惠芳、李桂科、熱孜萬古麗·沙吾提6名黨員和浙江省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黨委的感人事迹。他們每一個人身上,無不閃耀着獨特的光芒,在現場她們重溫當年入黨申請書中的铮铮誓言、催人奮進。

學習榜樣的“行動”,是源于“寶劍鋒從磨砺出”的奮鬥品質。“三十年如一日,奮戰高原、尋礦報國”的唐菊興;“要竭盡全力把事情往好裡頭去做”的吳惠芳;還有“隻要還能走得動,就會一直留在山石屏村”的李桂科;都無不生動诠釋了“在崗一分鐘,盡責六十秒”的責任和擔當。
廣大黨員幹部應以榜樣為鏡,牢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道理,不斷增強“趕考”意識,錘煉奮鬥本領,提升能力才幹,充分發揚“釘釘子”精神,哪裡需要哪裡釘,哪裡困難哪裡釘。勇于接受思想淬煉、政治曆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敢于迎難而上、勇于攻堅克難,練就不怕群衆揭短亮醜,遇到困難不繞道、碰到麻煩不回避、面對壓力不低頭的真本領,以汗水為丹青、以實幹為畫筆,努力在攻堅克難中書寫無悔的奮鬥“答卷”。
人物事例介紹

唐菊興,男,漢族,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産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戰略性礦産調查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心懷“國之大者”,矢志不渝服務地質找礦事業。28年來,他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地質報國”的初心使命,以為國家找到更多更好的地質礦産寶藏為己任,堅守在海拔5千米以上的西藏高寒山區。作為首席科學家和中國黃金、中國鋁業、紫金礦業等企業找礦勘探攻關示範工程負責人,他主持或主要參與勘查評價10個大型和超大型礦床,提交金屬資源量銅3875萬噸,是之前我國最大銅礦德興銅礦田累計查明銅資源量的近4倍的先行示範樣本。

吳惠芳,男,漢族,1960年10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從軍官到村官,初心不改,鄉村振興路上再立新功。2005年9月,時任解放軍駐杭州某師政治部主任的吳惠芳,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選擇自主擇業回到家鄉永聯村。他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紮根農村、恪盡職守,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産方式産業化、就業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範化、收入方式多樣化”的永聯振興具體目标。18年來,吳惠芳帶領全村黨員群衆一張藍圖繪到底,走出了一條“強富美高”的鄉村振興之路,打造出了一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先行示範樣本。

李桂科,男,白族,1957年4月生,中共黨員,黨的二十大代表,雲南省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
精心治愈麻風患者,诠釋醫者仁心。1981年4月,24歲的李桂科第一次走進住着181名麻風病患者、幾乎與世隔絕的洱源縣山石屏療養院,看到簡陋的垛木房、髒亂不堪的生存環境,患者嘴歪眼斜、肢體殘缺,有的小腿都已有蛆蟲并發出臭味,他被深深震撼。離開時,看着大家迷茫的眼神,李桂科做出了一個決定:“留下來,治好他們的病”。他不斷探索研究、攻克難關,率先在省内開展麻風足底潰瘍家庭治療手術,為患者找到并引進了麻風病聯合化療方案。經過不懈努力,他和同事們将山石屏和洋芋山兩個麻風村的245名麻風病人全部治愈,讓這兩個地方徹底摘掉了“麻風村”的帽子。
觀看感悟分享

邢藝: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無論是英雄還是先鋒,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向榜樣看齊,學習他們堅守的信念,汲取他們不服輸的精神,從而化為不竭的前行動力,不忘初心,接過榜樣手中的接力棒,時刻發揮着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緊跟時代的腳步,創造不凡的人生價值,交上滿意的人生答卷。

王正東:各位榜樣的奮鬥精神和奉獻精神深深的感染着我。他們始終以奮鬥為動力,以奉獻為宗旨,不斷追求進步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向榜樣學習,以榜樣作為自己前行路上的目标。

鄧志燕:觀看《榜樣8》,讓我對榜樣們充滿敬仰和感激。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人性的美好,為社會注入了正能量。在這個看似複雜而紛繁的社會中,他們是那一抹耀眼的光芒,讓人對人性充滿信心。對于這些榜樣,我不僅僅要敬仰,更要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善良、積極向上。通過這個節目,我學到了如何做一個真正有擔當、有責任心、有奉獻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