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成果展示 > 正文

課程展示|《整合設計1》創意賦能,設計點亮未來(一)

【來源: | 發布日期:2025-03-07 】


  在上學期結束的《整合設計1》課程中,我們見證了一場創意與文化的精彩碰撞。這門課程不僅是産品設計專業的重要必修課,更是學生們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設計無限可能的舞台。從改良設計到文化創意産品的創新,學生們在課程中不斷挑戰自我,用獨特的視角和紮實的設計能力,為我們帶來了一系列令人驚歎的優秀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設計世界,感受這份來自年輕設計師們的熱情與創造力! 

一、課程回顧: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整合設計1》課程以“改良+文化設計”為核心,旨在鍛煉學生的産品設計能力,培養他們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的創新思維。課程涵蓋了産品改良設計的基本概念、創新改良法則、課題訓練、設計展現文化魅力以及設計實踐等多個模塊,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們在實踐中不斷磨砺技能,提升設計素養。 

   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深入了解了産品改良設計的内涵與方法,還通過課題訓練和設計實踐,将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項目中。從用戶需求分析市場調研,再到最終的設計呈現,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成長。而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更是引導學生們在設計中關注社會需求,承擔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讓設計不僅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種文化傳播與社會責任的體現。 

二、優秀作品展示:創意無限,未來可期

(一)《麥間漫步-小麥翻土種植一體機》 

設計者:劉富亦、李星宇、曹遠航 

指導老師:王珏 

 


劉富亦、李星宇和曹遠航同學設計的《麥間漫步-小麥翻土種植一體機》是一款集翻土與種植功能于一體的農業機械。主體顔色為紅色,搭配黑色部件,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機械功能結構。整體造型具有現代科技感,線條流暢,采用箱帶式底盤設計,能夠在松軟的農田中平穩行駛,具備良好的耐磨性和抓地能力。這一設計展現了學生們對農業機械化的深刻理解和對現代科技的巧妙運用,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智慧收割及自動烘菊設計》 

設計者:蔔太琳、張悠然 

指導老師:王珏 


 

蔔太琳和張悠然同學設計的《智慧收割及自動烘菊設計》主要用于金絲皇菊的收割與烘幹。該産品采用滾輪式自動化收割設備,通過特殊設計的采摘頭,利用旋轉或振動原理使菊花與植株分離,再借助傳送裝置将采摘下的菊花送至烘幹箱進行自動烘幹。這一設計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還提高了加工效率,展現了學生們在農業自動化領域的創新思維,為菊花種植産業提供了高效、節能的解決方案。

(三)《清道夫—高速公路動物遺骸處理智能兩栖裝備》 

設計者:李鑫、王子葵、李良瑜 

指導老師:王珏 



 

李鑫、王子葵和李良瑜同學設計的《清道夫—高速公路動物遺骸處理智能兩栖裝備》專為高速公路動物遺骸清理而設計。主體結構采用高強度輕量化合金,保障耐用性與機動性。裝備配備大尺寸橡膠輪胎,适應高速公路路況,能夠快速抵達事故現場。其智能探測系統運用高精度傳感器與圖像識别技術,能迅速定位動物遺骸并進行清理。這一設計體現了學生們對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展現了他們在智能裝備設計領域的創新能力。 

(四)《針對景區垃圾處理無人機的設計——識祛》 

設計者:陳俊傑、朱昊禹、梁李宇洋 

指導老師:王珏 


 

陳俊傑、朱昊禹和梁李宇洋同學設計的《識祛》是一款智能清潔子母機器人,由貨運無人機和地面清掃車組成。該系統能夠在山谷、海灘、雪地等複雜地形中自動搜索、分類和清理垃圾。無人機定位垃圾後投放清掃車,清掃車收集并分類處理垃圾,天然垃圾粉碎混合泥土排出,塑料等難以降解垃圾壓縮存儲。整個過程自動化,提高效率,減少人工幹預。這一設計不僅展現了學生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更體現了他們在智能清潔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對複雜環境的應對能力。

(五)《野外救援換電機器人》

設計者:張帥、苗懷松

指導老師:易璇菲

 



面對野外新能源車輛缺電的困境,張帥和苗懷松同學設計的《野外救援換電機器人》應運而生。這款機器人能夠在複雜地形中前進,通過信号感應精準到達車輛指定位置,利用智能起重機和機械臂模塊快速完成換電操作,為被困車輛帶來希望。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強大的實用性,展現了學生們對實際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和出色的創新設計能力。

(六)《淨洋智航》

設計者:甄千慧、潘佳月

指導老師:易璇菲

 



海洋污染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甄千慧和潘佳月同學的《淨洋智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這款海洋垃圾清理産品融合了高科技與環保理念,機械抓夾可伸縮抓取各類垃圾,智能輪胎适應海陸環境,智能攝像頭360度旋轉避障,防護裝置保障設備安全。其在材料工藝上的精心選擇,兼顧了強度與環保,充分體現了學生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對科技應用的深刻理解。 

(七)《八足稻者》

設計者:寇紹奇、楊家慧

指導老師:易璇菲

 


寇紹奇和楊家慧同學從蜘蛛的八足穩定性中汲取靈感,設計出了《八足稻者》。這款産品采用仿生設計,模拟蜘蛛在各種地形上的行走和攀爬能力,其八足底部呈尖銳狀,便于插入地底播種秧苗,同時增加土地的透氣性,促進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這種創新設計不僅提高了播種效率,還為我國的水稻播種面積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展現了學生們對農業領域的關注和對自然規律的巧妙運用。

(八)《緩解痛經智能穿戴理療儀》

設計者:康茗晖、黃雨欣

指導老師:易璇菲

 


康茗晖和黃雨欣同學設計的《緩解痛經智能穿戴理療儀》,以女性痛經問題為出發點,采用舒适材質制作産品内外殼,并在外殼外層附上軟皮革,搭配暖色系設計,給人以舒适和溫馨感。該産品可連接手機APP,記錄用戶經期時間并通過手機操控調節使用力度,從經期開始到結束都能為用戶提供貼心的理療服務。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們對用戶需求的細緻關懷和對智能科技的巧妙融合。 

(九)《牙牙樂刷》

設計者:陳怡璇、宋甜甜

指導老師:易璇菲

 


陳怡璇和宋甜甜同學針對3歲至10歲兒童設計的《牙牙樂刷》,是一款充滿趣味與實用性的兒童牙刷。它具有語音功能和呼喚功能,隻需叫“小牙”即可啟動,還具備分區顯示、刷牙倒計時、音樂模式、消毒模式與清理模式等多種功能。刷頭根據不同年齡段做了分齡設計,既提高了寶寶刷牙時的專注力,又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口腔護理需求,展現了學生們對兒童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和對産品功能的精心打磨。

(十)《深海獵手》

設計者:胡彬彬、徐揚、孫媛媛

指導老師:易璇菲

 


胡彬彬、徐揚和孫媛媛同學設計的《深海獵手》海洋打撈機器人,靈感來源于水母的仿生設計,整體造型與水母相似,機械觸手可以針對不同物品伸出不同觸手進行打撈。這款全自動機器無需人力操控,用戶隻需将丢失物品的特征和位置輸入系統,機器人就能自動前往打撈,大大節省了人力并提高了效率。這一設計不僅體現了學生們對海洋資源回收的重視,還展示了他們在仿生設計領域的創新思維。